论坛现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9日,由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青年联合会主办的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项目—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贵安新区举行。高校校长、专家、海外归国青年代表以“聚焦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繁荣发展”为主题,围绕加强国际人才培养,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进行共同探讨。
据了解,中国—东盟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项目以中国和东盟国家青年为活动主体,旨在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之间深度跨文化交流,有效增进各国青年的互动往来。通过主题论坛,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积极推动跨国联合人才培养,开阔中青年国际化视野,提升各国青年跨文化感知力,提升贵州对外传播国际影响力。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让青年成为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友好使者
“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古诗里的贵州,神秘而美丽,而今的贵州,是充满现代感的宜居之城。”8月29日,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项目——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论坛”在贵阳贵安新区举行,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推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促进民间友好交往,夯实人文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双方唯一以教育为主题的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我们应坚持共建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友好家园的蓝图,接续奋斗,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李计勇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李计勇表示,这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高校肩负着培养青年的重要使命,应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各国青年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各国青年学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友好使者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坚固桥梁。”
李计勇表示,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项目”聚焦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繁荣发展,对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之间深度跨文化交流,增进各国青年的互动往来,开拓中外青年国际化视野,提升各国青年跨文化感知力,提升对外传播国际影响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青年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一直以来,贵州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挂牌成立东盟人文学院,获批国家民委第二批‘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承办跨文化论坛、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民族文化体验周、建筑设计工作坊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主题活动。”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介绍。
据介绍,贵州民族大学累计招收来自30余个国家留学生近600人,与25所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选派优秀师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王林表示,青年承载着未来和希望,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建设者和生力军。对于培养国际化青年人才,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认为应该把握三个关键——
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青年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要持续深化中国、东盟国家青年人文交流,持续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互相加深对双方历史、文化、发展经验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心意相通、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发挥青春智慧,展现青春作为。
合作办学——要充分用好多方资源,加强政府与院校,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多元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大学是国际青年人才培养的沃土,为青年发展、成长提供合适的生态和环境,要搭建利用好对话互动平台,强化交流互访学习,加大中国、东盟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和高质量发展,着力形成互惠互利、创新共赢的合作办学机制,培养更多青年人才,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胸怀天下——“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和重要贡献,推动“一带一路”未来行稳致远,青年一代责无旁贷,更需要国际化的青年人才。要立足实际,从“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搭建更多平台,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化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注重全球胜任力的提升,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格局,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青年人才。
贵州省青年联合会负责人李剑:有效增进贵州与东盟各国青年的互动往来
贵州省青年联合会负责人李剑:有效增进贵州与东盟各国青年的互动往来
“时光荏苒,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共同围绕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之间深度跨文化交流,探讨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积极推动跨国联合人才培养等内容,有效增进贵州与东盟各国青年的互动往来。”贵州省青年联合会负责人李剑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李剑表示,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是推进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增进人民之间了解和世代友好,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维护共同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而深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李剑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世界文明绚丽多彩。我国提倡以文化交流消除地缘隔阂,以文明互鉴搭建交流桥梁。中国和东盟地理相近、族缘相亲、文化相通,天然的纽带让各国在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价值观认同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贵州交通设施不断改善,正逐步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贵州与东盟国家虽然没有山水相连,但是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望,贵州与东盟之间的经济文化互补性强,在绿色低碳发展、人文交流、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李剑表示,教育交流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知识与知识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希望大家共同利用这个平台,展示发展成果,分享创新经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加深相互了解与认知,深植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增强教育交流合作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睦邻友好、共同构筑和谐亚洲方面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推动力。
老挝驻中国北京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靳达望
老挝驻中国北京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靳达望:多元文化的世界需要提高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
“今天这场论坛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青年跨文化国际能力提升的桥梁。”老挝驻华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靳达望出席并致辞。
靳达望表示,青年跨文化国际能力是指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国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文本和作品进行阐释和评价的能力,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帮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进行跨文化交流。
“多元文化的世界需要提高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我们要有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开放互惠、公平正义的态度,培育年轻一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依托年轻人之间语言沟通上的能力,促成文化的共存理念。”靳达望说。近年来,老中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开花结果,双方互利合作全面深化,在教育领域持续开展文化交流和青年语言相通、青年互访等工作,促进了青年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提升。
截至目前,老挝共有2所大学,2所孔子学院,5所孔子课堂开设汉语专业,也有中老交换生等项目,中国共有9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老挝语专业,对老挝来华留学生设立相应的奖学金,贵州民族大学是其中之一。“这些合作成果有助于中老两国在青年跨文化国际能力提升领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提高水平,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未来希望我们可以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促进青年互访与互助,共同开展文化研究和项目合作。”靳达望表示,老挝驻华大使馆愿成为支持和鼓励促进老挝与中国之间的教育领域合作的桥梁,希望论坛为促进和加强东盟各国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作出积极贡献,让双方互惠互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罗秋红
编辑 张凌
二审 袁航
三审 岳振
关键词: